华大基因的CEO[尹烨]有句话说得一针见血:
真正的愚蠢,是可以忍受几十年不快乐的人生,却不愿意花一年时间去学习,让自己改变一下。
有人因为不想背一本20页的手册,有人可以放弃月薪6000的销售工作;
有人因为不想浪费打游戏的时间,所以他们宁愿忍受月薪2000的拮据,也不愿学点东西充实自己。
放不下手机,耐不住寂寞—吃不了苦,成不了人。而一味的吃苦就可以了吗?
不然,可能换来的只是自我感动和安慰。
他们走进了自己的思维误区。
他们觉得自己吃苦了,将来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,觉得自己付出了,就一定会有好的回报。
可是抱歉,即使你累到死,也不一定有好的结果。
因为这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吃苦”。
尽管每天十几个小时的流水线工作,耗尽了他们体力的[极限]。
可是,这样的苦,只是体力的苦,是“低效率”的苦,不足以改变他们的人生。
什么是真正的吃苦能力?
是读书学习,吃寂寞的苦;
是深度思考,吃脑力的苦;
是自律习惯,吃修行的苦;
是低头做人,吃尊严的苦。
这些智慧的苦,才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。
相比之下,体力上的苦,只是在一个方向和维度上的不断重复。
根本不足以支撑人生的逆转。
刚好这两天我读到一部叫做《[向上生长》的书(还没看完,看了大概三分之二),简单点说就是关于年轻人如何提升自己的一些建议和经验。
说实话,曾经看到诸如此类的书我会很自然地将其当成鸡汤文进行排斥,可能现在心态平和了一些,粗粗浏览了一下,发现里面有些观点还是比较客观和值得借鉴的。
结合自己的一些生活和工作上的经历和感悟,在这里简单和大家聊聊,也算是一种读书总结,想到哪说到哪。
一,做一件事最好的时候是十年前,其次是现在。不要因虚度年华而悔恨,也不要因碌碌无为而羞耻,只要开始了,任何时候都不晚。
二,万事开头难,最难的是跨出第一步。决定要看半小时书,当即把手机先放下,迅速在书桌旁坐下,把书翻开,这样你离完成你今日的读书目标就已经成功了三分之二。
三,[复利效应]不仅作用在理财,更适用于自我提升及方方面面。每天读10页书,学半小时英语,跑两公里步,虽然996,我想这些时间还是有的。
四,做一件事最难的是跨出第一步,其次是坚持。坚持是复利效应的必要条件。
五,培养一个健康的体魄。身体是一切的根本,尽量早睡早起,身体好,精气足,目清神明,气质自然就好了。
六,自信来源于能力。真正的强者从来不会不自信。
七,学会攒钱。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不是你现在该考虑的东西,你首先需要先拥有一定量的货币,有了资本才有改行或者升级的可能,学会攒钱,不要看不起小钱,小可以成大,少能够积多。
八,不要因为未来渺茫就放弃,阶层的跃升有时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。可能你奋斗了一辈子仍旧是个穷人,可是不奋斗的话,你的下一代甚至下下一袋仍旧还是穷人。
九,学习是广义的,学习并不只是考证,考学或者读书。天生我材必有用,有的人喜欢健身,有的人游戏玩的很好,有的人很会聊天,你总有你擅长的地方,那就总有你能干的出彩的事情。
十,所谓熵增没那么玄乎,老祖宗就是一句话: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现代话叫“走出舒适区”。
最后,借用十年前一位微博好友的一句话:“世界远比你我想象的更辽阔!”与君共勉!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关于阅读
阅读没时间:阅读利用碎片化时间,但避免碎片化阅读。
读后没印象: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。阅读过程中有任何启发,共鸣或疑问,尝试在知乎或者微博,用不多于300字发布一个想法,或者一条微博。
既促进你阅读中的思考,又是一个梳理吸收的过程。
用尽量少的文字来表述,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表达能力。
而精炼简洁,一直是我认为写作的一个基本标准。
随手写读书笔记这个方法,可谓一举多得。
关于锻炼
同理阅读,996社畜时间少,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锻炼。
住的不远,跑步上班,走路回家,是一种锻炼,也是一种放松。
不同理于阅读的是,锻炼,可以碎片化。
处理完事,来几个高抬腿,再加几个[深蹲],量虽不多,亦有益处。
身体疲乏的时候,不要执念,休息永远比锻炼重要。
关于回报
光说努力,不说回报?
努力一定会有回报。[回报的形式,时间,多少,不一而足,可能令你欢欣鼓舞,也可能让你怅然若失。
选择比努力重要?
不否认。但是选择了也需要努力,在正确的道路上努力会事半功倍,而不是选择了一条道路就可以止步不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。?
奋斗才是永动机。